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

雨中的霞喀羅


2011年賞楓第一彈,竟是在水中泡了一整天,也讓我們見識到雨中的霞克羅。

  也許這就是安排登山活動的盲點;在一個多月前就感受到初冬的威力,深信在接續北風的催促之下,今年會是個楓紅佈滿山谷的景緻,會有絕佳的高山楓情;在日期方面,個人排定在跑完馬拉松的次日,把它當成是恢復的一趟行程。

  一切尚稱順利,出發前數日,氣象預報,都是適合出遊的天候,那能料想得到,冬日下的天氣變化,絲毫不會輸給善變的春日;晨曦中車行在快速公路上,所看到的是厚實的雲層,偶而飄來幾滴雨水,似乎在告訴我們,今天是不會有好天氣的了,過宇老到了後山,天候似乎比前山好些,讓我們看到青翠的山谷,如同剛清洗過一般,格外的清晰翠綠,在山谷間點綴幾株紅色變葉木,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景,在登山口,居然見到了一絲的陽光,在那片刻間、山嵐昇起、壟罩著些許的山谷,一些山頭或躲在雲霧裡、或露出青翠的山峰,所構成的美麗圖畫,似乎只有在國畫裡才能見到,處在此飄渺虛無間,只覺自己是在夢幻之中,雖時間的短暫,但在那片刻,己經覺得不虛此行了。

  下起雨來了,剛才的景致,像是幻覺一般的消失了,走在雨中的森林裡,你只能想著,這雨水可是我們的生命之泉,我們賴以為生的來源,走在泥濘的古道,並非如想像中的雨中漫步,而是有一定危險性的登山活動,果然在指標18K碰上了第一處坍方,一度想在此折返,但一來此地離目的尚遠,二來時間尚早,且隊員們均興緻勃勃,高繞一段濕滑陡坡後,接回古道,雨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,馬鞍駐在所遺跡前的楓樹林,依然翠綠、未見楓紅,有些許失望、也許時候未到、也許未見寒流、也許要我們擇日再訪、也許…

  續行來到前些年的坍方處,歩道已俢復,在竹林旁發現了數株紅透了的楓樹,一旁的河谷內,點綴著幾叢的變葉林,構成了一幅雨中濛濛的山景,滿足了我們視覺上的饗宴,再走又見坍方,距白石吊橋尚有1K的路程,但考量時間、天候、隊員狀況等因素,決定回頭,未完成的里程,為此趟行程留下些許遺憾,但這也為再訪霞喀羅留下伏筆…

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

二鐵初體驗─山城兩鐵賽


二鐵初體驗─山城兩鐵賽

  平日的運動,總是在跑歩和自行車間相互轉換,要不就來一次直接的二鐵賽,其實參與三鐵是自己的夢想,但其中的游泳一項,還無法克服心裡的障礙,還是從兩鐵玩起吧!其實在前些日子,曾經報名過一項二鐵賽,但因臨時勤務的因素而未出席,加上本週馬場上並無活動,(淡水8、12小時賽除外)所以這次的苗栗山城二鐵賽成了我的初體驗!

  連續二天有兩鐵賽,捨近求遠的參與苗栗賽事,是因為勤務因素,不過還好、車程沒有超過一個小時,就來到了苗栗體育場旁的河濱公園會場,近年來苗栗縣非常的熱衷的舉辦各項活動,參與了幾次,所以對苗栗縣體育場,可說是熟門熟路,參賽選手並不多,賽程均依計劃順暢的進行,活動也準時於7時展開,由於活動順暢,賽程均能依個人的暖身順序,依次展開,所以跑來也順暢不少,R1、23分就回來,

轉換自行車後,過新東大橋走苗26縣道,一路上坡,成為此行最大的考驗,過鍚隘隧道後折磨才算結束,接台三線是起伏的路段,在汶水轉入台6線以下坡居多,到公館換成苗119甲沿山道路,回到新東大橋後原路返回出發處、44K,計時1:44。
第二次路跑,就沒有那麼輕鬆了,疲憊加上熱情陽光的加持,只能低著頭、埋頭苦幹,不過這時也算是發揮我們跑馬人的精神,堅持到底。R2、26分,總成績2:33:53、名次90/334、分組7/23。

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

我的單車騎跡─第二届緃橫羅馬公路挑戰賽


因時間上的無法配合,10/9信義馬、10/9─10東吳100K、50K均未能恭逢期會,退而求其次,選擇了自行車協會承辦的羅馬公路挑戰賽。

  一早5點前就來到位於石門後池的南苑停車場,完成報到後,躲回車上補眠先;在各地車友陸續集結後,賽事準時於7點出發,由於是採用晶片計時,出發就不急於一時,順著人龍出發後,先爬神牛坡上壩頂,無法加速就當成暖身,由壩頂開始人潮漸拉長,拉高了一點速度,貼著水庫,沿著環湖公路前進,一路起伏、湖光山色、景致怡人,不知不覺車速也快了不少,過阿姆坪接北橫後為今天的第一P,在台7線上出遊的車潮不少,癈氣也吸了不少,且單車、汽車相互爭道、險象環生,是整個賽道上,較令人不舒服的路段,台7線上的萊爾富為今日的第一個高點,大下坡後到羅浮,是第一補給站,時間已過了80分,不敢停留太久,因後頭有羅馬公路在等著呢!

  一進羅馬公路迎接我們的是今天的第二P,上到了羅浮的高點,這裡可是眺望羅浮地區和石門水庫的制高點,且正對角板山是最佳觀賞角度,但是今天不賞景要趕路,在羅馬公路將幾個原住民部落拋在車後,縣界近了,這是第三P塔那咖啡,由此進入新竹縣境,在高速下滑中要記得在錦山進入補給站,以備接受另一次的考驗,出羅馬公路,經一小段的台三線後,隨即轉入竹28線,進入今天的決勝點─佛陀世界,竹28我可是經過三次的挑戰才克服的呢,前段的保守、保留體力可是全為了一舉突破竹28;路愈來愈陡,牽車的也愈來愈多,一鼓作氣衝上第四P,刷過不少車友,最後以3:30回到終點,分組排名16/109、總排名219/1423。

後記:終點的補給充足,晶片記時又快又準,比起上週在新竹所辦的馬拉松賽事,真得是該來看看別人是怎樣做到的。

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

雪 山 主、東 峰 三 日 行


主、東

活動日期:100 年10月30至11月2日

集合時間:100年10月30日20時

集合地點:竹北2100、桃園機場2200

攀登山岳:雪山東峰(3150M)、雪山主峰(3884M)

費用:均攤

連絡人:彭福祥

行程:預備天:竹北20:00出發─桃園機場2100─二高─雪隧─中橫支線─武陵─大水塔登山口─七卡山莊(02:00)(宿)

第一天:0700起床─0800出發─哭坡─雪山東峰─三六九山莊(1500)(宿)

第二天:0500起床─0600出發─黑森林─圈谷─雪山主峰(1000)─翠池(1200)─原路返回三六九山莊(1600) (宿)

第三天: 三六九山莊(睡到自然醒)雪山東峰─七卡山莊─大水塔登山口─武陵農場觀光(可盥洗)─中橫支線─宜蘭─桃園機場─竹北(晚餐以前)(結束行程)

  雪山是雪山山脈的最高峰,日據時代則因次於最高峰的新高山(玉山)而稱次高山,雪山高度3,884M,為台灣第二高峰,從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武陵農場一直到將近四千公尺的雪山主峰頂,二千多公尺的垂直落差造就了雪山豐富的生態變化,再加上冬季東北季風從蘭陽溪長驅直入,讓雪山成為台灣冬季積雪最深厚的地區之一,嚴寒的氣候不但讓雪山在冰河時期發育了完整的冰河地形,也讓雪山擁有許多特有或稀少的高山植物。這樣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大量的野生動物,而神秘的黑森林則是台灣黑熊、長鬃山羊、山羌等許多野生動物的家。雪山山頂有一顆一等三角點。雪山像個隆起的地壘,是最好的展望台。由雪山可北望聖稜線、大霸群峰和武陵四秀;東面中央山脈主脊上的南湖、中央尖山及北二段歷歷在目;西側大雪山脈一峰接著一峰,綿延無際;西南面則並列著大、小劍山。  雪山東峰,又名次高東山,為台灣知名山峰,也是台灣百岳之一,排名第73。雪山東峰高達3201公尺,屬於雪山山脈,行政區劃屬於臺中縣。雪山東峰附近接連志佳陽大山。

※個人攜帶必備裝備:私人飲用水 (800-1200cc)、大背包、小背包、便帽(防曬帽)、防寒帽或頭套、衛生

紙、禦寒衣物(PILE)、雨衣、雨褲、手套、三角巾(毛巾)、排汗內衣&排汗襪&毛襪、鋼杯(碗)、筷子、手

電筒(頭燈為佳)、電池、個人用藥品、登山鞋或高筒運動鞋、三合一飲品、睡袋、睡墊、預備衣服(可置於

車上,回程換洗用)、登山杖、盥洗用具&牙線、保溫瓶、照相機、零食(勿過多)、行動電話、GORE-TEX衣
物、護膝、防曬用品及護唇膏、太陽眼鏡。

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

單車騎跡─東進武嶺


單人、單車、單日貫穿中橫,在我心裡已醞釀許久,再加上近日來,多位跑友用兩腳橫渡,讓人心裡一直熱血起來,一直告訴自己、你也可以,要兩腳橫渡前,就自行車先行了。

  西進武嶺、已有兩次經驗,心想除了距離較長外,要用較長的時間,應該難度差異不大,實際走來,天壤之別;說到時間,為了爭取多一點時間,選擇搭夜車前往花蓮新城,還因看錯車票上的時間,太早來到樹林車站,在車站內止等了兩個小時才上車,在車廂內先幫愛車找好位置後才趕快補眠,在睡眼惺忪中,被車長叫起,說我的自行車袋露出車把手,不符合規定,經過我用外套把車把手蓋住,車長也同意我的做法,就用這種方法在凌晨兩點多來到新城車站,一出站先找長椅補眠,在車站睡覺我經驗可多著呢,以前為了爬山,我可說是睡遍了花東線各個車站呢?

  四點整裝出發,先到小7補給一翻,我可是連咖啡和杯子都是自備呢!4點半不到來到太魯閣牌樓,摸黑前進,還好中秋剛過,月光夠亮,灑一地的銀白色,伴我向前,在太魯閣的土地公廟,徒手拜拜祈求土地公保佑一路平安。破曉時分己經到了布落筏灣,自此行走在壯碩的峽谷和隧道,相互交換中,在6點前已經到天祥,在天色大亮之下,忍不住多拍了一些相片,並在此補水,和早起的遊客道早安後,開始接受更嚴苛的上坡考驗。

  168這一個數字,今日整天圍繞在我的腦海中,揮之不去,原因就在於印象太過於深刻;一出天祥,標示者指標168K施工,8點開始每整點開放10分鐘,還在慶幸者自己通過間早,沒有被管制到,用力的爬來到指標160、標高915的西寳,正要記錄時,遍尋不著我的相機,此時真的是涼到背脊了,立即回頭找尋,找到168K的工地,連繫了派出所也無所獲,只好放棄,沮喪的繼續往前走,這次走得更遠,爬昇到指標158K接到派出所來電告知,相機已尋獲,心情霎時猶如由地獄昇到天堂,毫不猶豫立即掉頭,因施工被擋在168,和管制人員商量,換上球鞋,用跑步前進的方式,到天祥派出所,領回失而復得的相機,回到施工管制區,已經到9點的開放時間,經此一相機事件的折騰,致使我多用了3個小時的時間,增加了28K里程和900公尺的爬昇訓練,也為今天的行程增加變數。

  土地公保佑,使相機能失而復得,再無顧忌,繼續上攻,過西寳、百岳逐一顯現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太魯閣大山,自此以後在奇萊東稜的伴隨下逐漸昇高,過洛韶進工務段補充了水,續行太陽愈來愈大,天氣愈來愈熱,遇路旁有泉水湧出,就直接飲用,到慈恩、海拔已近2000公尺,在此用午餐,開始後悔帶太少食物上來了,碧綠神木、是一瞭望檯,欣賞中央山脈南三段的好地點。進關原、遇一水果攤,看到鮮嫩可口的水密桃,忍不住買下幾個充饑解饞,由於是現吃、不在乎長相,削一些剋傷的,50元吃到爽,超值,1530來到大禹嶺。

  大禹嶺、我知道今天的體力,只能撐到這裡,接下來要靠意志力來前進了,停路邊脫卡鞋換球鞋,往後的8K幾乎都是用走的,伴隨我的只有壯碩的山景,在合歡山莊前還有一群青少年搶著和我合照,讓我暗爽在心裡,繼續牽車終於在1700登上武嶺,完成多年的心願─東進武嶺。

  下山時,遇到濃霧,耽擱了一些時間,一小時後到霧社,再一小時在埔里搭上全航客運經台中轉台鐵,在9/15日束前30分鐘進家門,結束24小時內繞行台灣半圈的舉動,總計自行車騎乘里程180K

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

單車騎跡─宇老

武嶺挑戰賽的今日,在三個月前就準備要參與,也有積極的準備,最後卻陰錯陽差的錯過了,武嶺已去過兩次了,所以也就沒有另行尋求補救,時間到了自己找一路線,自我挑戰,解饞一下。
   有一段時間沒有騎上宇老了,今天的竹22線,單車好少,不知是我太晚出門、還是車友都上武嶺去了,在接內灣的路上、剛好碰上出遊的車潮,大批的車輛塞在路上,我們的單車這時就發揮動功能,很快地過內灣來到尖石,在尖石做第一次的補給,因由此要轉入竹60線,迎接我們的是連續20K的上坡,從內灣到那羅、整個油羅溪河床上、滿滿都是烤肉戲水的人潮,看到大伙玩得超HIGH,心情也隨著輕快起來;經過那羅後,發現我今天並不孤單,同向的、己完成在下山的車友陸續出現,原來車友們並沒有全去跑武嶺,車友相逢、點個頭、喊個加油都是助力。
   在車友和路人的加油助力之下,到11、5K的店家補給(沿路的唯一補給點)後繼續奮鬥,隨著道路的灣延而上,愈爬愈高,視野也愈來愈好,天氣隨著海拔的升高,也不在悶熱難奈,終於在正午時分來到宇老,整個宇老煙霧嬝繞,再次與聖稜緣鏗一面,沒有關係、下次再來、總有機會,在宇老拍照到此一遊時,巧遇一車友,經聊天得知其是從台北出發,繞行宇老大滿貫後,再回台北,不禁對其毅力與體力、感到佩服。
   回程連續20公里的下坡,並不輕鬆,在兩手即將麻痺之時回到尖石,過內灣時居然下起間歇性的大雨,在河床上的遊憩人潮緊急撤離,因而造成連絡道上的車輛回堵,我的單車又發揮了他的機動性,回程走關西,就是為了到關西農會的仙草茶,補給完後兩點才回到家門,總里程105K,和挑戰武嶺的里程相仿。

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

尖石、五峰後山二日連載


8/8

日前在FB上哈啦一番,以玩笑的方式、相約出遊、 竟能成行(就是和自己的姐妹們啦),而且我是在飛鳳山上被叫回來的。

   出發總要有個方向、先到今天原本就預定要前往的地方,北埔(劉家小館)用完午餐,再接續其他的行程,已有多日未來、店內依舊坐無虛席、生意興隆,所以說、只要料好實在,藉由口耳相傳和近來網路的力量,顧客自然源源不絕。



   路過內灣、連續兩天來到這裡、在今天的上班日,人潮明顯的少了許多,尖石大橋過後,竹60縣道順著山勢、灣延而上、沿路鋪設非常平整,有點後悔昨日單車沒有騎上這段路;偶一回頭那羅、尖石已在腳下,再前行新竹、台灣海峽盡收眼底,行至宇老,後山的各部落點綴在群山峻嶺間,美是很美,但是為了這些部落安全、與交通順暢所付出的代價,是否符合比例?部落的居住又安全了嗎?真的需要重新思考。




   由於天氣不作美,在山上但見雲霧陣陣飄來,雖然有一種靈性之美,但是雲霧也遮掩了聖稜,致使我們無緣見識到大霸的峻和次高山的秀麗;再往前到秀巒時,忽然下起了大雨,望著河床上的溫泉,無法親近,只好回頭,也為今日的後山行劃下句點。

後記:回程在田埔部落,發現農民下忙著採收番茄,為了促進後山的經濟,採購了兩箱,由於我們太信任原住民了,未曾開箱檢查,回家後發現,除了番茄個頭超小之外,還有過熟等情形,也算是為我們上了一課。

8/9

   玩出癮來了,非把新竹後山走遍不可,今天提早出發,走在東西向快速道路時,連五指山都隱藏在雲霧裡,似乎在預告今天不會是一個好天氣,在竹東整補後,進入山區,直奔今天的目地─觀霧,一行路來,感覺上就是山高水長,沒有什麼河階地,因此在景觀上和尖石方向大異其趣,到桃山(以前辦理入山證的地方)欲辦理入山申請時,被當地員警冷漠的數落,才知現入山申請已更改地點,該員大概還沒有吃到虧,才會有如此官僚態度;過清泉在土場前新建妥一遊客中心,為新的入山許可申辦處,來到土場,納莉風災催殘後、所留下的傷痕猶歷歷在目,人是永遠無法勝天的,學習如何和大自然和平相處,成為我們今日最大的課題。


   車過清泉、進入大鹿林道的範疇,林道開始急遽的爬昇,隨著兩旁林相的更替,我們知道觀霧近了,形同半荒廢的觀霧山莊,山莊前遠眺壯碩的聖稜依舊,山莊旁栽植的樹林花卉依舊艷麗,搭配頹棄的山莊,著實讓人心痛,這大概又是件雙頭馬車政策下的犧牲品。




   大鹿林道東線是大霸尖山登山歩道的起點,今天不爬山,只到歩道口瀏覽一番;回程轉進雪霸農場,在一群山峻嶺中平台上,農場主人經過多年的努力,刻意雕琢的綠色山莊,但在商業化的考量下,也失去了許多其原有的面貌。






   出大鹿林道,在清泉拜訪了張學良故居,經由掛圖和影片的解說,讓人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,重新檢視了一段近代史,也對諸多歷史事件中的各個人物,其間的恩怨情仇,有深一層的認識,今日的行程就在清泉的溫泉泡腳池中,劃下句點。


後記:親愛的姊姊妹妹們,經過了這兩日的同遊,我終於知道,羅馬不是一天違成的,也許妳們覺得能走的絕對不跑、…、能躺的絕對不座、是善待自己的方式,而認為我們去爬山、健行、跑歩是折磨自己,為什麼不換一個角度想想,當我們把運動變成一種習慣、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時,我們是在享受運動,瘦身只是在享受後所附加的一種收穫,何樂不為,尤其是大小姐,妳是我以前常會在朋友面前誇說“不會老的女人”,多愛自己一點吧!

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

單車騎跡─內灣越嶺玉山、關西(2011/8/7)

在情人節的日子裡,沒有去湊熱鬧,找一個地方練車去
走熟悉的竹22鄉道,這鄉道不論是練跑、練車每週總要來幾趟,可說是我的私房路線。


出師不利,過高鐵橋下不久,居然爆胎,整理好
後往芎林、竹東街上找單車店補充備胎,找了快
一小時才找到,不過服務超好的。
力推竹東M牌經銷店

內灣路口的小火車站




過內灣到尖石、時間已過11點、日正當中、想
到要在火熱的太陽下、挑戰連續20公里的長坡
,算了下次請早,改走越嶺道。



內灣、玉山越嶺全程超過10公里,爬昇也超過
500公尺、並不輕鬆,加上後段為水泥路面,
對公路車並不友善,力氣用盡後就用推車前進。





越嶺最高點。

玉山的地標,水泥廠的進料纜車。



從關西回來、這是羅馬公路口的小7,大概今日
有兩場的單車活動,所以在此並未有單車聚集。
今天總騎乘88K、用時快5個小時、並不會比
宇老來回輕鬆。

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

單車騎跡─羅馬公路(2011/6/26)


連假的最後一天,一波多折的練車計劃,在米雷走後,終於能順利成行,因有車友的前車之鑑,故在出門前先把胎壓打足,早上7點半到體育場,車友已等候多時,出發後走新埔、關西到羅馬公路入口的超商,超商前已聚集了各地的車友,不過以重機居多,單車反而成了少數,在在顯示了單車熱的退燒;今天決定走順時針方向,從龍潭方向前進,由上線收費站進入石門水庫,已有許久未來,水庫道路綠蔭夾道,走起來就是─舒服,可惜就是短了點,過石門大壩,見水庫內一片清澈,前兩天的米雷大概為水庫帶來不少進賬,續行過阿姆坪,太陽愈來愈熱情,一再考驗我們的體力和毅力,絕不輕言放棄的我們,通過了陽光和角板山的考驗,爬上了今天的第二個高點─角板山,在此休息及補給,經過研商之後,決定今日就略過東眼山,改天準備更充分時再來造訪,過復興吊橋上羅浮,終於到了今天的重頭戲─羅馬公路。
   在台灣北部的單車聖地、單車族必訪的經點路線,在入口也不可免俗的留影一番,到此一遊,而羅馬公路也絲毫沒有冷落他的訪客,一見面就用連續陡坡招呼者,而我們先前已經過了石門水庫的洗禮,加上熱情的太陽加持,在幾乎力氣放盡之際,上到了今天的第二個高點─後山咖啡,上了瞭望台,看山看水,整個石門水庫盡收眼底,直看到店家來趕人了才離開,續行經奎輝、長興、高遶等原汁原味的原住民部落,扺達今天的最高點─塔那咖啡,在此等候車友到齊後,再一路滑向關西,到了羅馬公路的入口超商,稍事整理後回到今天的出發點,總計騎乘118公里,早上7:00出門,17:00回到家也破了我騎羅馬公路的最長時間記錄。

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

三分隊自強活動─後慈湖(2011/6/14)


本分隊的自強活動在停辦了幾年後,今年在分隊長〝大雄〞的積極規劃和Angelia Chiu熱心奔走籌辦之下,終於成行。

   一早來到了集合地點─慈湖,已有多年未來,慈湖經正名為兩蔣文化園區後,再由觀光局積極經營改造,加上近日來陸客增多後,慈湖的面貌已大異從前。大家集合稍事整理之後,坐上接駁車,三分鐘到達,在舊百吉隧道口下車,開始4、2公里的後慈湖探秘之行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些碉堡和廢棄的衛兵哨所,展現出一片肅殺之氣,在戒嚴時期誤闖不知是否會被就地正法;續行看見青綠的楓樹,春意盎然後慈湖林相以樟樹和肖楠為主,還可以看到很多在樹幹上排排站的山蘇,一路上蟲叫鳥鳴 還會看到許多的昆蟲以及蝴蝶,終於,後慈湖的第一類接觸,或許因為有管制的關係 鮮少有人來,後慈湖裡面保留了許多原始生態的景色,平靜的湖水,並沒有因為我們帶到來的喧鬧而攪亂,隨著微風吹徐,片片漣漪,讓湖中的倒影,多了朦朧的美。這,就是後慈湖!讓人發出一聲「哇!」的讚嘆,後慈湖盡入眼簾!雖無一望無際的氣勢,但確有沈穩低調的內斂。

逛完環湖步道後,參觀後慈湖建築的行程開始,整個後慈湖共有六棟建築,除了一棟在慈湖陵寢後方外,另外五棟都在湖邊,這五棟建築分別以15號為名,其作用分別是「五院院長的招待所」、「總統府秘書長辦公室」、「總統府參軍長辦公室」、「總統府副秘書長辦公室」,以及「警衛人員駐守之用」,在開放觀光後,五棟建築分別改建為功能不同的展示功能。
   由於時間控制得宜,後後慈湖出來,在陵寢前恰巧趕上衛兵的交接,看儀隊熟稔的技巧,規則的動作及認真的態度,為今天的慈湖行加分不少。離開慈湖後全員前往富田花園農場享用午餐,是屬於一種居家菜餚為主,雖無高檔食材,但相當可口。餐後大伙續往下一目標,我因另有他事,故先行離開,不過對我來說,這已是豐盛的行程,讓我們過了充實的一天,再次的感謝為這趟行程盡心盡力的大德,有你們真好。

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

奇 萊 主、北 峰 三 日 行


主、北

活動日期:100年6月22至24日

集合時間:100年6月22日6時

集合地點:竹北07:00

攀登山岳:奇萊北峰(3607M)、奇萊主峰(3560M)。

費用:均攤

連絡人:彭福祥0916106968

行程:

第一天:竹北07:00出發─11;00合歡山松雪樓(整裝‧午餐─12:00登山口出發─13:00黑水池山屋‧休息─15:00成功山屋(宿)

第二天:05:00起床‧早餐06:00出發─08:50三叉路(右)─ 10:00稜線叉路─10:20 奇萊山屋(整裝‧休息)─10:00出發─13:00奇萊主峰─15:30奇萊山屋(宿)

第三天:05:00起床‧早餐─06:00出發─08:00奇萊北峰─09:30奇萊山屋─12:00成功山屋─13:00黑水池山屋─16:00松雪樓 ─20:00竹北(結束行程)

奇萊主山(又稱奇萊主峰)標高3560公尺,位在台灣南投縣與花蓮縣交界處,地處中央山脈主陵北段。奇萊山區由主峰、北峰(標高3607公尺)、卡樓羅斷崖、屏風稜線、大禹山等形成一系列綿延雄偉的山峰,北銜合歡群峰,南連能高群巒。從合歡山遠望奇萊稜脊,常因背對陽光而顯龐大、漆黑,山嶽氣勢懾人;再者,奇萊山素以險峻著名,氣候錯綜複雜,雲霧變幻莫測,是台灣發生最多山難的山區,所以有「黑色奇萊」的稱號。奇萊北峰是百岳十峻之一,山型如插天戟挺拔尖銳、陡峭奇特,代表山岳剛烈威猛一面。奇萊主峰山勢雄偉,一面是連綿柔美草原,另一面則是裸露黑色岩壁,氣勢壯觀。主北稜線之間的草原坡,是高山美景之一。

※個人攜帶必備裝備:私人飲用水 (800-1200cc)、大背包、小背包、便帽(防曬

)、防寒帽或頭套、衛生紙、禦寒衣物(PILE)、雨衣、雨褲、手套、三角巾(毛

)、排汗內衣&排汗襪&毛襪、鋼杯(碗)、筷子、手電筒(頭燈為佳)、電池、個

人用藥品、登山鞋或高筒運動鞋、三合一飲品、睡袋、睡墊、預備衣服(可置於

車上,回程換洗用)、登山杖、盥洗用具&牙線、保溫瓶、照相機、零食(勿過多)、

行動電話、GORE-TEX衣物、護膝、防曬用品及護唇膏、太陽眼鏡。

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

2011初探雪山


為了能在今天趕到369山莊,早上4點即由家裡出發,到公司接同行山友後,過雪隧到宜蘭天才亮,進武陵農場時已經8點多,乖乖的奉獻了買路財入園,由於正處在花季交接的青黃時間,武陵農場內只剩零星的杜鵑花,可是整個農場內一片翠綠,加上搭稱的山景,構成一幅綠色景致,處在綠色的天地中,讓人心曠神怡,就是一整個舒坦。

   大水塔登山口整裝後,把入園入山證投入信箱,開始今天的上山行;再熟悉不過的歩道,過七卡尚能維持以前的水準,也沒有特別的疲累感,重新出發後,面對接踵而來的連續之字坡,好像永遠也走不完似的,只好停下腳歩,環視四週的山景,背後的靠山是由南湖中央尖所組成的北一段,已有多年未曾造訪了,如帝王般的南湖大山、挺拔直指天際的中央尖,不知在我魂回夢醒時出現過多少次;由中央尖向南延伸的北二段,甚至奇萊連峰、合歡群峰均依稀在目;在右側則是由武陵四秀伴隨著我們爬昇,如桃子般可口的桃山、還有如同大自然在玩摺紙遊戲般的池有、品田一路相隨;在左側則是由環山部落、司界蘭溪一路蜿蜒而上的志佳陽大山,壯闊的志佳陽大草原、林蔭茂密的雪山南峰,在我們面對哭坡時,在那種意志力接受考驗時,適時的提供一種視覺上的饗宴,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。

   上了東峰,旋被眼前矗立於天際線的聖稜所吸引,頓時腳步亦覺得輕快起來,也順利到了今天的宿地──三六九山莊。

   由於隊員的狀況普遍不佳,臨時決定縮減行程,我們到主峰即折返,在大地尚未甦醒前,我們摸黑出發,依舊的之字坡,在進入黑森林後才見平緩,在星光的壟照下,黑森林內筆直的冷杉愈見蒼勁,在水源區滴水而成的冰柱,在月光下格外顯得晶瑩剔透,出黑森林時陽光已露臉;在面對黑森林時,考驗才正要開始,最後這1K的里程足足花了1.5小時才登頂,在圈谷中仍留有些許的殘雪;圈谷中的杜鵑正含苞待放著,下個月一定又是遍佈滿谷的花海。

   在登頂的剎那間,已經把攀爬過程中,所有的折磨、痛苦全都忘了,所記得的只有自我征服的喜悅,當兩腳踏上了雪山顛,內心是激動的,當身處在雪山六道稜脈的交會處,你會為這壯碩的山景所震撼;有人曾問起【走遍台灣山川百岳,為何獨鍾雪山】我想除了地點上的優勢,易親近外,就是這隨四季遞換的壯碩山川河谷,為這雍容華貴的雪山作最好的駐解。

   在回程,踩踏著豐收的腳歩,裝著滿滿的記憶,兩腳不自覺的輕快起來,再加上行程的縮減,在當天太陽下班後不久,就回到溫暖的家,結束一趟豐盛的雪山行,並淨賺了一天的假,在家休假。
2011/4/20─21

後記:

1、近日來由於著重於1000公尺以下的運動〔路跑〕 以致於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活動有所荒廢,缺乏訓練的結果,使我走得格外辛苦,並飽受高山症所折騰,以後兩者要如何兼顧,又是一門學問。
下山途中,拾獲前隊山友遺失之皮包,遍尋不到失主後,帶下山交由雪霸警察小隊處理。

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

拜訪上帝的部落

四秀行程被迫取消,一直要尋找一個替代的行程,經過再三考慮之後,決定來個司馬庫斯兩日行;行經內灣街上,由於是星期一的早上,整個街上冷冷清清的,在小7完成最後補給後,進入山區開始了今日的探訪之行。由那羅上宇老,下秀巒再上泰岡,沿途道路平整好行,希望到今年雨季過後還維持如此的道路品質,行經泰岡整片的水蜜桃果園,盛開的白色花朵,搭配鮮紅色的山櫻花,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景。
   過了泰岡,再接下來,就是以前把它視為畏途的16公里OFF ROAD(以前的印象)。轉進以後發現和以前有著全然不同的感受,路面雖然不甚平整,但是全程均是水泥或壢青路面,一般的轎車均可輕易的到達部落,可以感受到政府這些年來的努力,希望這樣的道路品質,能禁得起雨季的考驗。
   16K的林道,是從1610的泰岡,下降到1100的塔克金溪河谷,再回什到1650的司馬庫斯台地,迎接我們的是盛開的山櫻花。部落裡的特有文化,我們不及深入嘹解,我們所能感受的是部落的自制、美化、整潔深值心底,整個部落的住宅、建物亂中有序的佇立在紅白相間的花叢裡,加上翠綠的山坡為背景,構成一幅美麗的畫作,剎那間發現人世間果真有世外桃源存在的。
   續往上行,進入登山口,往巨木區前行,整條登山歩道平坦好走,設施完善,歩道起伏不大,水源充足,而且歩道沿途均有樹蔭蔽日;前行5公里後,來到巨木區,在這裡是整片的原始林,在原始林內巨木參天,展現幾世紀以來的原始風貌,此巨木區是屬於司馬庫斯古道的一環,位於鴛鴦湖越嶺道的一段,更是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內重要的保護資產之一。我們在見識到老爺神木的風範後,帶著滿足的記憶和填滿記憶卡的相片,回到部落共花費了四個小時的時間,再一次的部落巡禮後,於當天便踏上歸途,因受限於個人因素,未能於部落過夜,享受山區特有的寧靜,為此行添增些許遺憾,不過卻為再次造訪留下伏筆。

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

2011春遊雪山計劃

雪主、東、翠池三日行
活動日期:100年4月20至4月22日
集合時間:100年4月20日4時
集合地點:竹北
攀登山岳:雪山東峰(3150M)、雪山主峰(3886M)
費用:均攤
連絡人:彭福祥
行程:
第一天:竹北04:00出發─二高─雪隧─宜蘭─最後補給─中橫支線─武陵─大水塔登山口09:00─七卡山莊10:00─哭坡─雪山東峰─三六九山莊─17:00(宿)。
第二天:0400起床─0800雪山主峰─1000翠池─14:00雪山主峰─1630三六九山莊(宿)
第三天:睡到自然醒─雪山東峰─七卡山莊─登山口─武陵─中橫支線─宜蘭─竹北(結束行程)
雪山是雪山山脈的最高峰,泰雅族人普遍稱呼此山「Sekoan」,意為「岩壁的裂溝」,後簡稱為「雪翁山」或「雪山」,日據時代則因次於最高峰的新高山(玉山)而稱次高山,光復後蔣介石則取名為興隆山,讓這座台灣第二高峰可能是本島眾山之中擁有最多名字的高山。雪山高度3,884M,為台灣第二高峰,從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武陵農場一直到將近四千公尺的雪山主峰頂,二千多公尺的垂直落差造就了雪山豐富的生態變化,再加上冬季東北季風從蘭陽溪長驅直入,讓雪山成為台灣冬季積雪最深厚的地區之一,嚴寒的氣候不但讓雪山在冰河時期發育了完整的冰河地形,也讓雪山擁有許多特有或稀少的高山植物。這樣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大量的野生動物,而神秘的黑森林則是台灣黑熊、長鬃山羊、山羌等許多野生動物的家。雪山山頂有一顆一等三角點。雪山像個隆起的地壘,是最好的展望台。由雪山可北望聖稜線、大霸群峰和武陵四秀;東面中央山脈主脊上的南湖、中央尖山及北二段歷歷在目;西側大雪山脈一峰接著一峰,綿延無際;西南面則並列著大、小劍山。雪山東峰,又名次高東山,為台灣知名山峰也是台灣百岳之一,排名第73。雪山東峰高達3150公尺翠池-夢幻的高山湖泊,終年冰冽不輟的水,是登雪山客心中最特別的湖,位於雪山主峰西稜碎石坡下1公里處,是雪山溪的源頭,海拔3,520公尺,是台灣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,也是東南亞最高的清池;翠池長寬不到30公尺,是可愛的小水池,登山客喜歡在她旁邊駐足、拍照、冥想,甚至晚上睡在她的旁邊;池旁倒映的挺拔圓柏令人心醉。
    個人必備裝備:私人飲用水 ( 600c c2)背包背包套、便帽、防寒帽或頭套、禦寒衣物、雨衣雨褲(兩件式)、手套、厚毛襪、毛巾、 牙刷、 牙膏 、衛生紙、 防曬用品、排汗內衣&排汗襪&毛襪、鋼碗、筷子、頭燈、、個人用藥品、登山鞋、、羽毛睡袋、另預備衣服一套(可置於車上)下山後換穿。